家风和家教是一个家庭的核心,它们对孩子的一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,父母的言传身教往往能够决定孩子未来的性格与行为。那么,革命家族的长辈们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?我们不妨从一个具体的例子来探讨。
侯耀华,著名的相声大师,曾有一个同班同学叫李勇。李勇的身份非同一般,他的母亲是李富春和蔡畅的唯一女儿——李特特。自从李勇小时候起,蔡畅便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教育,要求他们既要有革命精神,也要讲究品德修养。
有一次,侯耀华去李勇家玩,偶然看到了家中的一台相机。在小孩子眼中,这样的东西非常新奇,侯耀华忍不住拿起相机摆弄了几下,随即产生了借用的念头。李勇从小就被教育要大方待人,于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。侯耀华高兴地带着相机回家了。
展开剩余83%然而,当蔡畅回家后发现相机不见了,她立刻问李勇。李勇毫不掩饰地承认是侯耀华借走的。蔡畅没有表现出太多愤怒,而是提醒他要记得拿回来。李勇也答应了,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,相机却迟迟未归,蔡畅心里开始有些焦虑。她担心李勇可能没有完全说实话,也许是相机出了问题,李勇害怕惩罚才撒了谎。于是,她严肃地命令李勇,一定要把相机带回来。
李勇急得不行,几次向侯耀华讨要,然而侯耀华总是拖拖拉拉不肯归还。无奈之下,李勇只好请来了自己的朋友张寰寻求帮助。张寰了解侯耀华的脾气,觉得只有直接强硬一点才能起效。于是,他们一起来到侯耀华家,直言不讳地要求归还相机。侯耀华听后终于交出了相机的零部件——原来,他在借用相机后拆开了所有的零件,孩子的“破坏力”果然强大,但修复的能力却相当有限。李勇满怀愁容地捧着这堆零件回到了蔡畅面前。
蔡畅听完事情经过后,竟然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严厉批评李勇。她并不在意相机是否坏掉,而是更看重孩子没有撒谎这一点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可见,蔡畅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培养格外重视。
蔡畅与李富春的相识,源于他们在法国求学的岁月。那时,他们不仅要专心学业,还要打工赚取生活费和学费,日子过得非常清苦。正因为如此,蔡畅和李富春养成了节俭的好习惯,而他们的女儿李特特,从小便受到了母亲节俭精神的深刻影响。
蔡畅常常告诉女儿,自己年轻时当过老师,虽然工作辛苦,薪水微薄,但她依然自食其力。当年,她只有一件旗袍作为出门衣物。为了让旗袍保持干净,每天白天去教书时穿,晚上回来就立马洗净晾好,第二天再穿。她并没有因为贫困而向女儿抱怨,而是通过这些经历教导李特特,生活来之不易,必须珍惜,不可浪费。
但年幼的李特特并未完全理解母亲的深意。记得那时,她有一条漂亮的小裙子放在店里,总是忍不住盯着看,眼巴巴地想要拥有。蔡畅知道女儿心中的渴望,但并没有满足她的要求,而是直接带着她离开了店铺。虽然李特特很不开心,但没过多久,蔡畅便亲手为她缝制了一条裙子。李特特高兴极了,忽然忘记了那件事,心情恢复了愉悦。这段记忆,李特特长大后依然清晰可见。对于她而言,拥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裙子,远比那条店里的裙子更有意义,因为她已经习惯了穿哥哥姐姐们的旧衣服。
新中国成立后,蔡畅与李富春担任了重要的政府职务。中央配给了他们一辆吉普车,但蔡畅却拒绝了。她认为,作为革命者,日常的工作不需要奢华的交通工具,既然工作有专车,生活中用不着这些奢侈品。她叮嘱女儿李特特以及外孙李勇,一定要公私分明,不得随便使用公车,尤其是不要将公车用于私人事务。
此时,李勇正处于调皮捣蛋的年纪,看着那辆威武的吉普车,心里自然想要尝试坐一坐。可蔡畅坚决不答应,无论李勇如何撒娇,她都没有动摇。她告诉李勇,这是爷爷奶奶的工作车,是为了工作需要,并非私人享用。李勇虽然还小,但也从中学会了公私分明的道理。
李勇虽然在蔡畅的照料下长大,但她从未像其他隔辈的长辈那样溺爱他。蔡畅从小就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,李勇上小学后便开始寄宿,蔡畅虽然时常关心,但她始终坚持,孩子到了应该放手的时候,就要让他自己承担责任,培养独立性。
李特特小时候,虽然年纪尚小,但她便已经参与了革命工作。1928年,四岁的李特特与母亲蔡畅在上海团聚。她天真地以为这意味着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,但她不知道,上海此时充满危险,而他们的新家只是地下组织的联络站。为了革命,蔡畅一家人需要时常搬家、改名,李特特在母亲的保护下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险境。尽管她还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,但她渐渐学会了谨慎与机警。
蔡畅的哥哥蔡和森也是一位革命英雄,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。不幸的是,他在36岁时英勇牺牲。蔡畅一直不忘教育李特特与其他孩子要铭记革命前辈的牺牲与奉献,时常让孩子们阅读前辈们的事迹,抄写革命文献,提醒他们自己的父母曾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。
李特特在接受母亲教育的同时,也开始思考国家未来的建设问题。中国的科技水平与农业发展尚处于薄弱阶段,李特特响应母亲的建议,赴莫斯科攻读农业专业,回国后,她便投身到农业建设中。她在北大荒工作了三年,期间艰苦异常,尽管营养严重不足,李特特依然坚持工作,最终带领团队获得丰收。
1988年,李特特从农业科学院退休,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。然而,她并没有选择享乐,而是继续活跃在社会服务的最前线。她创办了扶贫基金会,致力于帮助贫困地区修路、打井、建学校、资助孩子们上学。为了筹集资金,她甚至不怕被别人误解为“化缘”,她四处奔走,联系各方人士,只要能为贫困地区提供帮助,她就全力以赴。
李特特的生活虽然逐渐富足,但她始终牢记父母的教诲,把个人的安逸放在一边,继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她的一生,可以说是献给了祖国与人民。这一切,都离不开蔡畅与李富春的悉心教导,他们不仅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,也把这种精神和家风一代代传承下来,影响着后代为革命与国家建设不懈奋斗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同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